一、项目背景
建设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要求,对新时期我国科学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科产城融合既是国内外科学城的共同发展目标,也是科学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目前对科学城科产城融合的研究普遍缺乏国际视野和定量标准。客观科学的科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方法的缺失,是认知科学城动态发展过程的短板所在。由此,实时精准的土地和资金等资源分配方案缺乏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明晰科学城建设、管理、运营的科学规律,本课题通过建立全球范围典型科学城数据库、一套科学城科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全球近30个科学城的发展路径进行定量刻画,归纳出两大类五小类科学城科产城融合典型路径。结合怀柔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案例,深入剖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学城科产城融合水平提升的措施与方法。
二、主要内容
(1)科产城融合程度量化评估
搭建全球范围3km网格尺度科产城融合数据库,利用耦合协调度算法提取全球29个典型科学城(含13个国内科学城和16个国外科学城)。
(2)科产城融合典型路径提取
从科技(科学产出、技术产出)、产业(产业数量、产业质量)、城市(城市硬件、城市软件)三个方面六大维度出发,建立科学城科产城融合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利用复杂网络工具构建科学城科产城融合相似图谱,提取出两大类五小类科学城科产城融合典型路径。
(3)科产城融合关键措施探讨
以怀柔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例,从全球科学城科产城融合数据库中寻找各自适宜的对标科学城及相应的科产城融合路径。从产业功能、城市活力、文化品牌等多个视角切入,提出深化科产城融合规划管理实施的具体策略建议。
三、技术创新与特色
(1)研究视野拓展
科学城本身是各个国家的战略产物,各个国家基本都是针对特定科学城制定独有的发展目标,缺乏国际视野下的横向比较。本课题首次从全球范围对科学城科产城融合进行统一化定量分析与评价,开拓了科学城相关工作的研究视野。
(2)分析维度创新
产城融合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探讨产业与城市物质空间之间的融合关系。本研究聚焦科学城这一类特殊的空间片区,在“产”、“城”的基础上,将产城融合研究进一步具体化和落地化。同时,增加“科(科学要素)”的维度,在创新驱动的当今时代,有助于深化理解物质空间与产业功能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
(3)方法与数据创新
本课题广泛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关联图谱、同位关联挖掘等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全球专利数据、公司企业大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时空大数据的运用,将科学城科产城融合的抽象概念具象成若干可量化、可比较的客观指标,实现了时空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创新赋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