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背景:
本次研究范围包括通州区和廊坊北三县全域,需深入研究通州区和廊坊北三县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并深入研究通州区集体建设用地的统筹利用,规划范围约906平方公里。
项目构思:
1.以动力机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倒逼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结构、空间模式、制度保障以及对应的规划方法的不同,亟待在创新规划引导和控制。2.树立价值观引导下的城镇化健康推进的目标和路径。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价值观引导,强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构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规划体系。3.引导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瓶颈难题。实现城镇化质量的稳步提升,将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作为重要着力点。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推动新型城镇化,形成两者良性循环的机制。体现“低成本、留乡愁、促造血”的三本账。
主要内容:
对接和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和北京市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相关举措,结合通州当前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提出通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分析廊坊北三县对通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两地协同发展的模式,研究并优化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地区整体空间格局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职能分工。深入分析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对于通州和廊坊北三县新型城镇化格局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目标,确定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各城镇组团的功能和规模,分区分类确定不同地区城镇化目标,探索差异化的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确定提升通州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建设重点,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文化特色、绿色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构建跨区域的生态合作等提出建设思路和近期行动计划。
项目特色:
1.构建区域协同的“特色化网络式”城镇体系结构,提出副中心构建的功能体系下通州特色小镇的市场化发展策略。区域协同的城镇体系结构:从等级式结构向网络式特色化的阶段进步。打造一镇一风情,精准引导各乡镇发展。2.实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别化管控措施。通过精细化、区域差别化的管控措施,避免传统 “速成”模式的一刀切。开发边界内集体建设用地全部城镇化,开发边界外遵循减生态、减违法、减工业、理村庄四个实施原则,有序推进实施,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占用现状非建设用地。3.创新和深化专项规划方法,制定镇村一级的空间引导。本专项规划对接“两规合一”专题和“两线合一”专题的研究成果,制定了通州9个乡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空间引导,对下一层次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起到了指导作用。梳理全区334个村庄,引导村庄适度集约发展,建设特色塑造与文化传承的美丽村庄。创新性将减量指标和集体用地分类管控措施落实到空间上,形成“一张图、一个表”对应的减量任务数据库。4.创新工作方法,频繁对接多方主体,国土、规划两规合一在北京地区的首次尝试引导。对接两图合一、两线合一专题已有的数据成果,以国土口的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口的土地利用规划合一为基础,优先核减不符合两规的违法集体建设用地,提高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多课题协同、多部门对接、多层次协商,各方土地数据精准校核。5.多部门、多政策集成,打通城乡流通渠道,实现城乡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集体建设用地减量需要在人口市民化、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和工业大院腾退补偿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关政策保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根据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的方案流程,对所涉及的部门进行任务分工,并根据任务分工出台所需的相关政策文件,集成多项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实施情况:
本次规划结合通州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明确了通州区的总体城镇化目标和各城镇组团的功能和规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对通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其中重点提出的通州区外围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的实施策略,对集体建设用地长期收入分配和农民拆迁安置及补偿方式等具有参考价值。课题成果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紧扣实际工作需要,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规划成果直接纳入《通州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城乡统筹的重要章节,为总规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总规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并为同时编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2016年—2035年)》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