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逐渐由市场力量形成的电子一条街成长为本土化与全球化动力并存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同时,中关村也是北京市创新空间的主体,承载北京市90%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北京市60%的专利授权数。
1、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强核集聚、圈层辐射、轴线拓展、网络扩散
2、功能定位
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领航区、引领首都功能疏解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3、空间布局
中关村示范区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一区多园、各具特色、"一核、两极、三带、多城"的空间格局。重点突出四大思路:(1)辐射全国链接全球,围绕顶级研究型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强化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功能;(2)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围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3)从封闭走向融合,引导传统认知下的高新区、园区向科技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城市特定功能区转化,统筹考虑示范区范围外与园区存在密切联系区域的产业功能发展与布局;(4)功能复合与网络化,结合城市发展机遇,"点亮"/"激发"集中或散点的城市创新空间。
京津冀层面:联合津冀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和园区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共同打造"一核引领、两翼支撑、三廊联动、多园协作"的创新功能网络。"一核"指的是中关村,承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科技创新源头的核心功能。"两翼"指的是河北省和天津市在支撑京津冀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承接运用和示范推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三廊"是形成京张、京津、京保石三条区域创新走廊。"多园"是指4+N合作平台、微中心、地区分园等创新载体。
全国层面:推动京沪深三地分工协作,共同打造互促互动、互联互通、分工协作的国家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全球层面:多模式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全球网络化布局。
4、重点策略
鼓励各分园特色化发展,提出位于城六区、平原区、山前地区、山区分园的分区指引政策,以及推动各分园强化产业特色与差异的举措;
鼓励重点分园国际化发展,完善国际化功能体系,拓展国际化功能承载空间,打造适合国际科技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设施环境;
强化各分园协同发展,提出创新功能协同、交通信息互联、融入城市整体格局、强化规划统筹管理等策略;
协调推动存量空间开发利用,系统梳理中关村示范区内及区外的潜在空间资源,并提出供需匹配的空间供给模式。
5、分园指引
对十六个分园分别提出功能、产业、空间布局、产城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具体指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