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围屋是主要分布于中国赣南地区,以生土、砖石、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集家、堡、祠三种功能于一身的大型围合型传统民居建筑。同为我国东南地区的防御性民居建筑,赣南围屋与福建土楼在文化背景和建筑形式上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福建土楼已经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以处理与福建土楼的关系,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是项目伊始面临的要点与难点,也是江西省赣南围屋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
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编制“申遗文本”和“文物保护管理规划”两方面。在申遗文本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聘请多位土楼和围屋的研究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围屋的定义、内涵与范围进行了界定,结合深入的比较研究,确定了以赣南围屋单独申报的方式推进“申遗”工作。本规划开展了以大尺度自然与文化背景研究为基础的遗产价值判定与阐述,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六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分别为:
1、围屋生成的历史地理背景研究;
2、民族迁徙和中华民族形成模式与赣南围屋关联性的研究;
3、风水理念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
4、赣南围屋建筑特征研究;
5、围合型民居建筑文化传播脉络研究;
6、世界范围内的防御性民居建筑比较研究。
以此研究为基础,项目提出赣南围屋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Ⅲ、Ⅳ、Ⅴ三个标准,具体阐述为:
1、标准Ⅲ:赣南围屋及其所承载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不断的迁徙与融合得以形成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多元性和一体性基本特点的重要佐证。赣南围屋基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中央政权管理的偏远地区,受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而产生,是以血缘伦理聚族而居为根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追求的聚居与建筑文化提供了综合而鲜活的见证。
2、标准Ⅳ:赣南围屋是中国南方传统民居中集家、堡、祠多功能于一体,由生土结构、砖石结构与木结构完美结合的大型围合型建筑体系的独特而重要的范例。围屋建筑形式与细部特征展现了历史上,尤其是明代之后中国华南地区地方民居建筑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
3、标准Ⅴ:赣南围屋是传统农耕社会中,人类在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多山多盆地地区聚居的一种杰出范例。赣南围屋及周边的农垦生产,积累了成百上千年的劳作智慧,记录并代表了当地人民利用并改造自然、传承宗族传统的农耕社会聚居文化;围屋与其周围的传统村落建筑、农田、林地、山水环境以及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共同形成了整体性极强的村落文化景观。这种聚居文化和文化景观因为人口的快速繁衍、城镇化的推进而脆弱易损。
基于对申遗文本的深入、全面研究,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工作对围屋的价值和围屋保存现状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遗产的保护区划,制定了文物建筑、附属文物及历史遗存、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整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措施,同时还进行了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展示利用规划。
2012年11月17日,赣南围屋成功通过评审,列入最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