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机动车交通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作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慢行交通系统仍然是制约很多城市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因此,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满足民生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出行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慢行作为一种低碳交通方式,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居民提升慢行交通的出行占比,对于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19年起,北京市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从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全方位体现“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让尊重慢行成为社会共识。2020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从2015年的9.5%增长到15.5%。
2022年7月13日,为推动清河街道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提升,同衡规划院第八党支部联合清河街道社区规划师团队在清华同衡办公区共同举办“拥抱慢行生活——清河街道慢行系统互动工作坊”。活动邀请了在清河街道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居民、社工、责任规划师以及交通专家,包括党员及群众近三十人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创的方式共同探讨清河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改善问题,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支部党员为群众办实事的带头作用和专业能力。
慢行工作坊活动由清河街道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副教授作为开场主持,她首先介绍了“新清河实验”与清河街道社区规划师团队的成立背景、慢行交通的基本概念、清河街道的通勤特征和慢行环境,以及通过本次工作坊推动清河地区慢行交通改善和推广交通规划领域公众参与的目的。作为外请专家,来自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杨新苗副所长为大家介绍了国内外慢行交通发展的新进展。然后由李宜静主持参与式工作坊,介绍了慢行交通在安全、便捷、舒适和健康趣味四个方面的子议题。
刘佳燕副教授
杨新苗副所长
主持人李宜静
接着,四组参与者开展“破冰游戏”,并分别选举组长、确定组名。主持人为各小组分配子议题后,各小组对照清河街道地图,以“问题树”方式,分别从四个方面分别逐级梳理清河地区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提升慢行系统的想法和改造思路。
各组组长介绍小组情况
各小组热烈讨论中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各小组分别分享了各自的“问题树”:(1)“自在行”小组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并以工具、空间和主体切入,分别阐述了电动车摩托化、电池安全、路权、理念和宣传方面的问题,并从执法管理、多部门协同和社会及学校教育层面提出解决对策;(2)“慢悠悠”小组从便捷性角度出发,梳理了共享单车、道路断面、慢行道连通性和无障碍设施四大方面的九个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13条对策建议;(3)“绿巨人”小组从舒适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天气、道路、配套设施、出行工具、管理五个层面的问题,并从属地、企业、个人及规划等多个维度提出改善策略;(4)“清慢慢”小组从健康趣味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汽车尾气、噪音、积水、亲水性、绿带连续性、开敞空间和街道艺术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自在行”小组
“慢悠悠”小组
“绿巨人”小组
“清慢慢”小组
在最后的自由分享环节,来自人文所的规划师韦莉娅、总体中心总工欧阳鹏、战略所副所长兼第八党支部支委谢宇、院副总规划师兼第十四支部书记李王锋、海淀区社区提升中心社工张煜彤、清华大学杨新苗副所长等多位参与者分别从自身经历和活动感受谈起,畅谈了对于慢行交通的思考和期望。
各位自由发言者
全体参与者合影
社区规划师团队合影
本次活动通过发动整合工作、居住在清河的就业者、居民,以及在清河驻地服务的社工、责任规划师和关心清河的交通专家,聚焦大家共同关心的慢行交通问题,是一次针对街道尺度交通规划领域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探索,也是党建引领、专业助力、多元共治推进低碳出行和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新尝试。本次活动也激发了党员们从身边做起、发挥专业能力、积极参与街道/社区更新的热情,未来将为服务人民群众、改善民生需求贡献更多力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