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导读:2016年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60周年纪念,正值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何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政府规划、公众环保 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遗产保护、城乡统筹、生态旅游的视角,科学探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共建机制,对于当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016青年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最接地气奖
文/杨海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遗产与生态保护研究室主任;李强,自然之友野鸟会会长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与杨海明合影
从2002年参与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以来,作者多年任职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等旅游规划机构,从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规划十余年,尤其在湿地领域,主持或参与过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北京汉石桥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等从亚热带到北温带、从沿海到内陆多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旅游规划(策划)。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现行的《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更多地是站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资源评价与规划设计,但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或者说城乡规划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是“景观设计学”与“保护生物学”的跨界学科融合。
以下为发言PPT:
(文中所有照片除作者自摄外,其余均获得拍摄者授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